抗战名将王近山复出,老部下都不敢去接,尤太忠骂道:我自个去
战争剧《亮剑》家喻户晓,其中的主人公“李云龙”更是凭借着血性刚烈、勇猛杀敌,频出“金句”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。
他的原型便是“一代战将”王近山。
这位开国将军为革命事业抛头颅、洒热血,却因为“家务事”前途尽毁,沉寂了十年。
在毛泽东的批准下,他重返军队,老部下们却“避而远之”。
究竟发生了什么?
“一代战将”复出
“九大”前夕,许世友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,委婉地提出让王近山恢复工作的事情。
“
主席,有几个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,现在的生活过得很艰难,主席是否可以过问一下?
”
展开剩余95%毛主席很欣赏许世友的直爽性格,便问道:“都有谁?”
许世友开门见山地说:“
其中一位王近山,他虽然犯了错误,但老话说‘清官难断家务事’嘛!据我了解,他这十年间表现很不错,组织是否可以考虑恢复他的工作?
”
毛主席面带微笑,思考后说:“
可以,这件事交给恩来同志办吧,不过你们谁要他?
”
“
我要!
”许世友立正大声报告,在场的人都笑了。
得知老领导恢复工作后,最高兴的应该是尤太忠了。
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上下级,并肩作战,浴血厮杀,早已像亲兄弟一般。
王近山被处分后,众人对他避之不及,恨不得撇清干系,可尤太忠不顾阻拦,多次替他求情。
知道老领导火车班次后,尤太忠便张罗着人手去火车站“接风”,可没有一人愿意去的。
有的借口说家里有事,有的干脆假装没听到。
还有的直接说:“
他当年犯过错误,谁愿意趟浑水
!”
尤太忠气得破口大骂:“老子自己去!”
1969年7月,火炉一般的南京站台,“接站小分队”不顾炎热,一早就抵达等候。
除了尤太忠,还有六十军军长吴仕宏、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。
他俩也是王近山出生入死的好哥们、老部下,得知老领导复出后,二人坚决要与尤太忠一同前来接站。
尤太忠来回踱步,焦急万分。
这十年,他从未有机会见到自己的老领导。
这十年过得如何?受伤的腿还好吗?恢复工作高兴吧?
尤太忠心中有无数个问题想问,可等老兄弟下火车后,他不禁哽咽了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昔日英姿飒爽的“一代战将”,经过岁月与磨难的洗礼,已略显老态,手上的旧皮箱和三只老母鸡更是与一身戎装格格不入。
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,仿佛这十年并未流逝过……
从火车站出来后,尤太忠把王近山一家送到了南京军区第一招待所,并安排小食堂炒了几个菜,大家简单地吃了顿晚饭。
次日,许世友也在饭店摆了两桌丰盛的宴席,为王近山一家接风洗尘。
尤太忠,王近山三大爱将之一,解放战争时期便跟随王近山走南闯北、九死一生。
强将手下无弱兵,尤太忠与李德生、肖永银凭借着打仗勇猛、配合默契,被称为王近山麾下的“三剑客”。
许世友跟毛主席建议王近山复出,事实上,尤太忠才是这件事的“幕后策划者”。
尤太忠知道自己没机会亲自与毛主席汇报工作,便打着散步的“幌子”找来许世友。
“
我最近打听到王近山过得很不好。
”尤太忠试探地说道。
许世友最受不了说话磨磨唧唧的,直接对他说:“
有屁快放!
”
尤太忠开门见山地说:“
王近山的问题处理得太严重了,一个老红军当起了农民,种起了苹果,实在有些屈才了
!”
许世友说:“那就让他回来!”
“
许司令,王近山这个级别的干部,需要中央同意的。
”尤太忠笑嘻嘻地说。
许世友说:“
你有什么办法?
”
“
我有什么办法呀!谁能听我的?许司令您说话有分量,现在不是准备要打仗吗?
”
连“借口”都想好了,许世友看出尤太忠“预谋已久”。
许世友:“
哼!你个老小子
!”
正是这次“筹谋已久”的对话,迎来了王近山复出的转机。
对于尤太忠来说,为老领导复出提建议、老领导重返部队后去接站,这都是老部下应该做的事,没有什么可犹豫的。
事后,有人问尤太忠,大家都恨不得“敬而远之”,为何他不怕?
尤太忠义愤填膺地说:“老领导落难时不敢说话,复出后到你家门口了也不迎接,我他妈还是个人吗!”
二人并肩作战、出生入死,对彼此的性格了如指掌,感情上早已超越了上下级的关系。
尤太忠曾说:“只要是打起仗来,王近山身边必须跟着六七个警务员‘看着’他,因为一个不注意,他就会冲到敌军阵地里亲自‘动手’了。”
有一次,王近山的部队在城墙外久攻不下,他竟然亲自扛着梯子准备自己上。
前线受重伤后,尤太忠命令部下把王近山抬走,王近山大吼道:“
尤太忠!我就在红旗下哪也不去!我和你们在一起!
”
尤太忠并不理会,嘟囔着“王疯子!”
后来,连毛主席也知道了“王疯子”这个绰号。
在延安接见王近山时,毛主席笑着说:“我看你那不叫疯,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!”
沉寂的十年中,王近山并没有自暴自弃。
他带着农民辛勤劳动,挥汗如雨,在田园中忘情地耕作。
也许种苹果是王近山苦闷心情的“解药”。
烈日炎炎,他带着喷药技术员作业,衣服早被汗水浸透,不一会儿又被太阳烤干,衣服上显现出来一层层的白色汗渍。
王近山看技术员们个个面色惨白,像是中暑。
打仗时,他便是出了名的“爱兵如子”,也把这个“优良传统”带到了苹果园里。
他拖着在战场上受伤的瘸腿,给大家端来了绿豆汤。
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心直口快地说:“
王叔叔,要是这绿豆汤加点白糖,就更好喝了!
”
王近山笑笑说:“
你小子!要求还挺多!不过加点糖也可以补充体力,我跟园艺场书记申请看看!应该会批准!
”
大家欢呼雀跃,心里甜滋滋的。
后来,在王近山的多次申请下,这些劳动人民喝上了甜美解暑的绿豆汤。
王近山还在空闲之余自修《毛著》《马列》等书籍。
“
现在形势严峻,毛主席说过要为人民备战备荒
”,王近山说。
其实,他也期盼着有朝一日重返军队,再领雄兵为祖国效力。
家务事断送前程
到底王近山犯了什么错误,以至于毛主席首肯复出后,老部下都不敢去接?
这还要从王近山的司机朱铁民说起。
1947年,王近山当时的司机驾驶水平有限,使得战场上的将军连人带车翻进沟里,大腿粉碎性骨折。
从此以后,王近山的腿落下终身残疾,外号“王瘸子”。
翻车事故后,王近山像是“创伤后遗症”,换了好几个司机都不满意,直到遇见朱铁民。
他开车技术好,心理素质佳,性格十分沉稳。
即使在炮火连天的前线,他也不会乱了手上的方向盘。
王近山越来越信任他,从解放战争时期到60年代,朱铁民一直担任司机职位。
战场上,二人出生入死、患难与共。
有一次,他们遭遇敌机轰炸,朱铁民毅然“命令”领导下车,自己开着小吉普吸引敌机的注意力,差点牺牲。
后来,王近山激动地说:“这场仗打完,我第一个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送你!”
王近山知道,朱铁民爱人身体不好,几乎没有生育能力,朱铁民每次提起都眼中含泪,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孩子。
这件事在王近山妻子韩岫岩心中,埋下了怨恨的种子。
韩岫岩生下女儿媛媛后,王近山才说出战场上“送子”的承诺。
妻子看着怀中可爱的女儿怎么舍得,哭成了泪人。
可王近山认为,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,况且对方是自己的救命恩人。
于是,王近山不顾妻子的反对,将女儿媛媛送给了朱铁民抚养。
在此之前,王近山夫妻感情很好,从来没有红过脸。
二人相识于兵荒马乱的年代,韩岫岩是部队里的护士。
他们一见钟情,很快就结婚了。
韩岫岩爱得死去活来,甚至把原名“韩秀兰”改成了“韩岫岩”,只因爱人名字中有个“山”字。
王近山也是出了名的“耙耳朵”,十分宠爱老婆。
但是王近山一意孤行地“送子”,使夫妻关系出现了裂缝。
从此以后,两口子不停地争吵,他们互相赌气,说再也不要生孩子了。
韩岫岩甚至用上了麝香,因为听说这个东西可以避孕。
全国解放后,交谊舞在北京风流一时。
其实早在延安时期,只要不打仗,连毛主席、朱总司令、周总理都会跳舞解乏。
王近山迷上了跳舞,正是这件事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,以至于复出后老部下都避嫌不去接他。
韩岫岩当时在读医学院,没时间陪老公跳舞。
她不允许王近山跟别的女人跳,于是把自己的妹妹韩秀荣接到家里陪王近山。
二人本来就因“送子”事件沟通很少,小姨子的加入,使韩岫岩怀疑与猜忌更多了。
韩岫岩经常在家里阴阳怪气“哟!王瘸子,跳舞的时候你的腿怎么不瘸了?”
王近山也是个暴脾气,两人吵得像把房顶掀翻了一样。
事到如今,孰对孰错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。
老话说“家丑不可外扬”,可韩岫岩却把这件事捅到了妇联、北京军区甚至中央。
当时的社会确实有一股风气,解放后干部们进城了,许多女学生、文工团的女孩纷纷向“最可爱的人”抛去橄榄枝。
个别干部头脑发昏,经不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袭,便开始“换老婆”。
本来就想抓个典型严惩,韩岫岩属于“送上门”的。
她找妇联,找组织,像对待阶级敌人似的“天天搞、月月搞”。
王近山终于忍无可忍,一封离婚申请书送上了中央。
现如今,离婚像是家常便饭。
可那个年代还是少见的,况且还是开国将军离婚案。
这件事震惊全国上下,甚至闹到了毛主席那里!
“一代战将”被一件“家事”开除党籍、保留军籍、连降三级,并发配河南农村。
社会舆论是偏向弱者的,大家纷纷谴责王近山“抛妻弃子”、“只爱美人不爱江山”,更是有人说二人只可共苦不可同甘。
这便是王近山犯的错误,以至于十年后毛主席批准他重返部队,可他的老部下仍然“心有芥蒂”,不愿意接受他。
为“冲动”买单
这件事的“受害者”除了王近山,还有他的小姨子韩秀荣。
上级指示,韩秀荣不能再回北京的家了,也不能在北京、天津等地工作,只能去最艰苦的地方,而且是越远越好。
后来,她被分配到了呼和浩特的一家医院工作。
韩秀荣困惑过,埋怨过,还是只身一人脱离了所有的家人和亲朋好友,去了当时穷困落后的边疆。
韩岫岩也为自己的冲动“买了单”。
王近山去河南之前,他坚持不让孩子跟着他吃苦,因为当时河南各方面条件稍落后。
韩岫岩便拉扯着七个孩子搬进了帅府园,过着“单亲妈妈”的艰苦日子。
王近山重返军队后,二人曾在军区大礼堂邂逅过。
“韩岫岩也来了!”王近山还没落座,一位战友“饶有兴致”地冲他说道。
王近山震惊之余,扭头便走了。
到家之后,王近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气得心脏病都犯了。
家人赶紧递水送药,他紧锁眉头,勉强将药咽了进去。
药劲上来后,王近山好多了,这才跟家人说:
“幸亏我马上掉头就走了,否则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昏过去得多丢人!又得引人嘴舌!”
多年后,人们也不忘对主人公“八卦”两句,可见当年这件事情闹得有多大。
如此看来,便也可以理解为何王近山复出后,老部下不敢迎接了。
二人之间的爱恨交错、藕断丝连,只能成为一种难以释怀的终身遗憾。
晚年,王近山患有胃癌,身体每况愈下。
有一次,司机朱铁民来探望他,看着昔日的老首长时日无多,他不禁泪水涟涟。
他们怀念着战争年代的兄弟情谊,悲伤、惋惜、难分难舍的情愫充斥在两人心头。
大概是鼓励老兄弟振作起来,朱铁民说:“老首长,要不我开车带你转一圈?”
王近山高兴极了,流露出许久不见的兴奋神情,在警务员和护士的搀扶下上了车。
朱铁民知道王近山身体虚弱就说:“首长,我们就在院子里开一小圈吧?不要着凉了。”
王近山刹那间恢复了“司令”的精神派头,铿锵有力、一字一句地说道:
“老朱我命令你!给我安全地开出去,给我安全地开回来!”
朱铁民听到昔日老首长的命令后泪流满面。
弥留之际,王近山经常在昏迷中重回战场。
“敌人上来多少人?我们谁上去了?”王近山大喊。
儿子强忍泪水,扮演着“警务员”在父亲耳边说道:“报告首长!李德生上去了!”
“德生上去就好,我放心喽!”王近山舒了一口气,虚弱地说。
1978年5月10日,王近山在南京病逝,享年63岁。
临终前,家人知道他的脾气,在王近山耳边放着解放军进行曲,他在军号中安然离去。
在梦中,王近山回到了枪林弹雨中,那才是“一代战将”的归宿之地。
王近山的追悼会在南京军区大礼堂召开,庄严而隆重,有一千多人参加。
邓小平、李先念、徐向前、刘伯承、许世友、李德生、陈锡联、宋任穷,众多中央领导人前来吊唁,敬献花圈。
韩岫岩也来了,她抚摸着王近山的遗照痛不欲生,哭诉着这么多年的委屈与心声,在场的人无不动容。
韩岫岩去世前,像是糊涂了突然对儿子说:“王近山是我的好朋友、好战友!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王近山去了!”不久便离开人世。
也许在她心中,二人早已冰释前嫌了吧。
王近山的儿子为他出版了专集,党中央领导人都毫不犹豫地以最高的赞赏写下:
一代战将——邓小平
人民的战将王近山——李先念
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,战功卓著——杨尚昆
参考文献:
《亮剑》原型王近山中将因小姨妹离婚隐情_王媛媛
“疯子”战将—中将王近山
父亲王近山—一样的初心,永远的忠诚_王媛媛
《亮剑》原近山的三晋情—访开国中将王近山之女王媛媛_戴玉刚
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起伏人生_祝小茗
揭秘:邓小平如何为老部下王近山“盖棺论定”_凤凰网
我的爸爸疯将军_人民网
李云龙原型王近山:一仗杀日军官百人包括少将_台海网
发布于:天津市